【中國紫薇app下载網】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所屬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“五礦有色”)日前發出倡議,據新華網8月2日報道,希望全國稀土分離企業“在2011年8月初立即主動停産,確保稀土市場平穩運營。”
《中國證券報》8月3日報道稱,這份高調的倡議書引起軒然大波。業內人士稱,五礦有色的這一行爲,實際上揭示出相關産業政策並不會真正得到有效執行。
指令性生産政策未有效執行
根據2011年3月國土資源部下達的2011年鎢礦銻礦和稀土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的通知,2011年全國稀土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爲9.38萬噸,其中,輕稀土8.04萬噸,中重稀土1.34萬噸。不過,業內消息稱,截至7月底,上述稀土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已基本用完。
上述《中國證券報》報道顯示,自2005年開始,我國稀土産量連續5年超過10萬噸,而指令性生産計劃平均每年爲8萬噸。據中國稀土學會粗略估計,2010年,我國稀土實際産量約13萬噸,而國土資源部設定的當年稀土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爲8.92萬噸。
對此,中國稀土學會學術部主任陳占恒表示,由于監管不力,稀土開采超標是行業的正常現象。
市場交易混亂“超生”現象難控
根據工信部要求,指令性生産指標應下達給符合國家産業政策、行業規劃及相關管理規定要求的企業。其中,礦山企業須具有采礦許可證;冶煉企業不使用已列入禁止或淘汰目錄的落後生産工藝。計劃指標要向重點企業傾斜。
但《東方早報》8月3日報道稱,贛州一家大型稀土分離廠負責人透露,在稀土分離企業中,有指令性生産計劃指標的企業和沒有取得指標的企業都存在“超生”現象,因爲“問題到了地方很複雜”。
對此,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原副院長王國珍表示,稀土價格高位運行,企業和地方政府難免會爲了經濟利益而不去落實開采政策。
《上海證券報》同日報道也指出,我國稀土市場交易混亂,充斥著各種走私及倒賣,不開具增值稅發票,無法監管。目前雖然還沒有權威數字統計這種“不帶票”的交易量在總交易量中所占的比重,但多位業內人士稱,該交易數量龐大,不容小觑。
王國珍建議,稀土指令性生産計劃執行,應實行地方政府“問責制”。另外還要利用“環保”來牽制稀土企業,生産指標要向環保達標的企業傾斜。
五礦有色倡議行業停産也招非議
一方面,五礦有色發布倡議的行爲,揭示稀土産業政策在執行中存在很多障礙,另一方面,據前述《中國證券報》報道,也有分析指,五礦有色以企業身份在原礦吃緊、稀土氧化物連續陰跌之時倡議同行停産,實際上是從市場利益角度出發。
多家龍頭企業內部人士表示,並不認同五礦有色此前對媒體表示的“全國指標都已用完”的說法。江蘇省稀土行業協會秘書長趙平華就強調,“江蘇企業普遍嚴格按照指令性計劃安排生産進度,不存在提前用光指標的情況”。而據了解,包鋼稀土目前也並無停産計劃,該企業的生産指令性計劃亦未用完。
“第一,五礦可能只是在無法再購買到原料的情況下,借政策之勢號召同行停産,以免失去市場份額。”據業內介紹,江西贛州宣布從8月1日開始采礦企業全面停産,7月31日前須將開采必須使用的浸出液完全清空。此前,江西的原礦就已經一噸難求,不少企業因之被迫停産。在8月全面停采後,原料采購自然更加難以爲繼。五礦有色在此時高調號召停産,頗有“順坡下驢”的架勢。
其次,江西稀土行業協會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,目前稀土礦産品和氧化物都在持續陰跌,五礦有色的停産號召,可能有造成供應緊張預期、以達到托市目的。